工程機械的快速成長與我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、市場需求連續走強密切相關。但工程機械行業能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成長,并培育和壯大了自主品牌,從根本上說,還是得益于它走出了自主創新道路。
只有堅持體制創新,企業才能真正成為“拼”市場的主體。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打破“經濟和科技兩張皮”的尷尬局面,旗下中聯重科公司踏上了發展快車道;徐工集團把各種資源集中起來,保持了行業排頭兵位置;杭叉以員工利益為重,漸進式改革同樣激發了干部員工的積極性……目前,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中,國有、國有控股、民營、中外合資等多種經濟類型的企業各顯其能,22家企業成為上市公司,現代企業制度的日趨完善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。
立足自身實際情況技術創新,企業才能發揮出特色優勢。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全面發展始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,可貴的是,很多企業堅持立足自我,發揮自身優勢,在引進技術的同時,更加重視消化、吸收和再創新,逐漸探尋出適合自身實際的技術創新之路,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模式。
站在全球競爭的平臺上,在合資合作中堅守自主品牌,企業才有望實現又大又強。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較好地處理“制造”和“品牌”的關系,不論是在合資還是合作中,重視有形資產的控股經營權,更重視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等無形資產。正由于此,徐工集團、柳工集團、中聯重科、三一集團、山河智能、廈工集團、合力叉車集團、山推股份公司等一批國內企業在制造水平提高的同時,品牌也逐漸享譽海內外。
企業發展面臨機遇,品牌提升沒有止境。與美、日、德等工程機械強國相比,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無論是企業的規模、實力,還是企業研發能力、品牌影響力都存在較大差距。但是,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通過不懈的努力,已經初步具備了較強的研發能力和制造能力,正從過去的引進、消化、吸收為主,逐步轉變到現在的集成創新、自主創新為主,并開始向原始創新奮進。
展望未來,“中國制造”還有很多工作要做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,高擎自主創新旗幟,促進我國工程機械企業在體制改革上有新進展,在管理水平上有新提高,在技術研發上有新突破,企業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再上新臺階。
Copyright?上海漢邦泵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銷售郵箱:260094313@qq.com ICP備案號:滬ICP備09038778號-7
后臺管理 GoogleSitemap